我校师生代表受邀参加上海交通大学首届青年全球胜任力发展论坛
7月5日至7日,我校3位教师代表和15位优秀学生代表共同受邀参加上海交通大学首届青年全球胜任力发展论坛(ICDC-SJTU)。此次论坛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胜任力培养专业委员会、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工程与环境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共同主办。论坛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下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为主题,就“人工智能与全球治理”“低碳战略与能源革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等热点主题进行探讨。来自80余所国内外院校的617名师生共同参会。
汇聚专家智慧 拓展国际视野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长生建学等多位领导和专家通过主旨报告深入探讨国际视野下的全球胜任力教育与人才培养,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胜任能力培养与国际组织人才需求”“联合国与全球治理变革”“可持续发展、ESG与治理提升”“智能制造与能源革命”等主题,从多元视角阐述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双重推动下,全球治理与国际秩序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全球胜任力已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议题。
北京大学教授张海霞等知名学者,分别围绕“ISTIME提升全球胜任力”“全球胜任力与青年参与全球治理”“新时代中国外交:机遇与挑战”“青年如何参与全球治理——国际组织人才的选拔与推送”等作专题报告,从不同视角分析了青年参与全球治理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提出了青年全球胜任力培养的关键路径。
践行知行合一 开展专项训练
为了让同学们更直观地了解国际组织的招募政策和人才需求,论坛特别邀请了包括中山大学校友、联合国气候变化组织人力资源局官员邓晓音在内的多位国际组织官员,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为同学们进行了专题宣讲。同时,围绕国际组织生涯发展,论坛还开设了专题工作坊,向与会同学分享了如何申请国际组织实习、提升英语演说水平、进行跨文化传播以及感知国情国别与文化差异等精彩主题。
我校师生代表分赴江南造船厂、中国商飞和上海汽轮机厂参访调研。在江南造船厂,历史画卷在眼前铺开,这里诞生了中国的第一炉钢铁、第一门钢炮、第一艘潜艇、第一艘护卫舰、第一艘自行设计的远洋货轮、第一艘海洋考察通信船、第一艘石油液化气船以及第一艘跨海火车渡轮等国之重器。在中国商飞,大家亲眼见证国产大飞机的研发历程与尖端技术,被中国航空工业的飞速发展所震撼。每一架飞机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工程师的智慧与汗水,它们不仅是科技的结晶,更是国家实力的象征。在上海汽轮机厂,师生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工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其产品一次次填补国内汽轮机行业的空白,一次次刷新全国和世界纪录。在数智时代,他们正朝着火电更绿色、核电更安全、燃机更先进、工业透平更广泛以及服务更智能的目标不断迈进。
倾听青年声音 共话美好未来
短短两天的交流与分享,碰撞出青年人的思想火花。我校陈思遥、葛紫腾两名同学围绕“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分别制作了题为《Ensure Healthy Lives And Promote Well-being For All At All Ages》和《Take Urgent Action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 And Its Impacts》的墙报,荣获本次论坛“优秀墙报”的奖项。
我校5位同学在分论坛环节作全英文报告分享,并荣获“优秀报告”奖项。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分论坛,徐诚、张迎天、袁清渠、朱凌杭同学分别作题为《Achieving SDG 11 through Tourism》《Incentive Mechanism for Low-carbon Travel Based on th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and the Personal Trip Carbon Account》《Climate change?It matters to me!》《How can we provide quality education?》的报告,结合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从旅游、教育等方面探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路径。在“碳达峰碳中和与能源革命”分论坛,戴斯琦同学作题为《Mangrove Forest, Blue Carbon》的报告,强调了红树林作为海岸卫士和蓝碳明星的固碳能力及其生态和经济价值,号召大家保护和研究红树林,为实现碳中和碳达峰贡献力量。
分论坛演讲-朱凌杭
分论坛演讲-袁清渠
分论坛演讲-张迎天
分论坛演讲-戴斯琦
分论坛演讲-徐诚
成员心得
在人工智能、能源革命等前沿科技迅猛发展的浪潮中,国际化人才培养与教育科技正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机遇与挑战并存,同学们在本次论坛中产生了新的思考与感悟。
“汇聚智慧,共塑未来,为全球治理贡献青年力量。”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需要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青年人才,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解读中国方案,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这无疑是我期待已久,做好充足准备的一项特殊的行程。作为一名外语专业的学生,我特别关注关于语言在国际交流和外交中的重要性以及跨文化沟通技巧的探讨。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拥有巨大潜力,更肩负着推动世界向前发展的责任。此次论坛之后,我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国际交流使者。
——外国语学院2022级本科生
袁清渠
赴约东海之滨,论道思源湖畔。参加上海交通大学首届青年全球胜任力发展论坛,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专家老师们的讲座分享,他们对当今国际组织架构多维度的深入分析和人工智能等前沿主题的介绍为我拓宽了国际视野,更有许多非常诚恳有益的建议与经验分享。在分论坛与墙报会展环节,我领略到来自国内各高校与我同层次、同志趣的学子风采,并与与会同学积极探讨交流,实为对我个人发展与能力培养的一次砥砺之旅。这次论坛解答了我心中“当今国际组织需要怎样的中国青年”的疑问,也赠予我另一个重要议题与奋斗目标——顺应时代发展大势,扎实历史学素养并运用跨学科思维方式,成为真正具备国际胜任力的青年,从而更好地为在国际舞台传播中国声音而服务。
——历史学系2022级本科生
阎回
论坛期间,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世界气象组织、中国联合国协会等机构组织专家学者的精彩报告不仅拓宽了我的国际视野,更深化了我对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则的理解。特别是关于人工智能、低碳战略、可持续发展等前沿议题的讨论,让我看到了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和青年一代的责任与使命。参观中国商飞的过程中,我了解到C919国产大飞机的研发历程、技术亮点以及市场前景,这不仅让我对国产航空制造业的崛起充满了自豪,也让我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智能工程学院2023级研究生
张迎天
作为极地遥感专业的学生,我一直对国际实习抱有兴趣,想了解如何加入国际组织,尤其是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的组织,所以这次能够跟随学校一起前往上海参加青年胜任力论坛,是一次十分宝贵的机会。在这次论坛上见到了许多在国际舞台上以中国立场发声、为全球治理做出贡献的领导和前辈,认真学习了解到了目前的国际形势,以及作为青年人,有哪些渠道和方式可以参与到国际治理中去,更重要的是,在以“胜任力”为评判的框架下,要如何提升自己的软、硬实力。在之后的安排中,前往位于长兴岛上的江南造船厂参观学习,了解到了目前我国造船业强大的实力,与我专业密切相关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就诞生于此。在这两天的议程中,能够与其他高校的优秀的同学进行了交流,并且结识了一批优秀的中大学子,是一次充实且难得的交流经历。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2023级研究生
葛紫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