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与近代中国”——马研班开展校史寻访专题培训

曹教授首先从“两个维度”“四个阶段”引出中大的校史研究方法及其分期,带领大家重点介绍了中山手创、石牌建校、滇粤迁校、广州护校等四个阶段,以及学校校址从文明路到如今三校区五校园的空间变化,回顾了中大办学历史与近代中国关系的壮丽画卷。
曹教授指出,广东的近代史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和缩影,中山大学是伟大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亲手手创,其命运始终与国家紧密相连。因此,中山大学只讲学校内史是不够的,必须重视外史,放在国家大历史中观察:“我们的校史,要放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史脉络,岭南地区和中国近现代史中来讲,甚至要放到整个近代世界,至少是远东的历史上来讲。”

随后,曹教授深入探讨了“中山先生与‘中大精神’”关系。中大之“大”在于气魄之大,学校重要建筑镌刻语录寄语我们:“人类进化,世界大同”“明耻立信”“将世界文化迎头赶上去,把中华民族从根救起来”“救人救国救世、医病医人医心”等,无不大气豪迈,饱含无限期望。此外,中大也承载着鲜明的红色基因,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结晶,在学校的负责人、知名教授等中,活跃着一批又一批著名的共产党人身影。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大在战火中坚持办学,弦歌不辍,经历了罗定、澄江、坪石、粤东等迁校之艰辛,学子们积极参加东江纵队,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些宝贵的精神构成了中大独有的精神传统,让中山大学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史和国家民族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最后,曹教授向同学们倾心传授了他在口述史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他强调口述史料的重要性,指出在进行口述史时,我们是在抢救史料,很多具体、关键细节、过程、时间、地点、人物,甚至内幕得到发现,不仅可以增加历史现场感,而且可补各种文献资料之不足。他详细介绍了口述史料工作的准备阶段、口述过程阶段、口述结束阶段以及口述史料的互证等四大方面,为同学们提供了宝贵、可操作性的指导。
中山大学走过百年历程,如今已进入新时代。曹教授鼓励同学们:
深入学习和研究学校历史,
以史为鉴,立足大湾区,
融入国家战略,
将个人成长与
学校快速发展结合起来,
为建设中山大学成为中国特色、
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
贡献自己的力量!